乌克兰白人女生公车被黑人罪犯屠杀,谁该为此负责?
2025年8月22日,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,一起骇人听闻的致命刺杀案震惊了世人。23岁的乌克兰难民伊琳娜·扎鲁茨卡(Iryna Zarutska)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,乘坐当地轻轨列车(Lynx Blue Line)准备回家。她本是逃离乌克兰战争寻求庇护的年轻女性,却在拥挤的车厢中遭到无端袭击。袭击者德卡洛斯·布朗(Decarlos Brown Jr.),一名34岁的黑人男子,从身后突然拔刀,将她多次刺伤,导致她当场身亡。监控视频显示,整个过程残酷而突然:扎鲁茨卡独自坐着,低头玩手机,毫无防备,而布朗在袭击后迅速逃离,却很快被捕。 这起事件虽看似孤立,却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美国社会深层的司法失灵、政治正确扭曲以及媒体双重标准的顽疾。以此小见大,我们不禁要问:谁该为此负责?罪犯?宽容的司法系统?还是那些以“平权”之名制造不公的意识形态?
第一,罪犯必须被严惩,以儆效尤
毫无疑问,首先负责的便是罪犯本人。德卡洛斯·布朗并非初犯,他拥有长达十余年的犯罪记录,包括至少14起案件:盗窃、入室行窃、袭击等。其中,他曾因重罪被判5年监禁,却多次通过保释或轻判重返社会。 最近一次,他因轻罪被捕后不久便获释,游荡街头,最终酿成惨剧。布朗的无家可归和精神健康问题虽可作为背景解释,但绝不能成为免责的借口。这是一起蓄意、无动机且野蛮的谋杀,受害者只是一个无辜的年轻女子,她逃离战火来到美国,本该是寻求新生,却在“安全”的公共交通上丧生。
美国司法系统已对布朗提起联邦一级谋杀指控,最高可判终身监禁或死刑。 这起案件提醒我们,严惩罪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。任何形式的宽大处理,都会助长犯罪者的嚣张气焰,让更多无辜者成为牺牲品。布朗的刀刃不仅刺穿了扎鲁茨卡的身体,更刺伤了公众对安全的信心。如果不以最严厉的惩罚回应,这样的悲剧只会反复上演。
第二,那些纵容罪犯的法务人员,该负连带责任
然而,罪犯的双手沾满鲜血,背后却有司法系统的影子。谁允许这样一个惯犯一次次逃脱制裁?夏洛特市的法官、检察官和保释决策者,必须为此负责。布朗的犯罪史清晰可见:从青少年时期的盗窃,到成年后的暴力袭击,他像一个“旋转门”般进出监狱,却总能以“低风险”或“人道主义”为由获释。 当地市长Vi Lyles和州长Josh Stein在事件曝光后才勉强回应,承认法院系统“失败”,但这已太迟。
这种“旋转门”司法并非个案,而是美国部分民主党主导城市犯罪政策的缩影。宽松的保释制度、低门槛量刑,让再犯者重获自由,威胁公共安全。北卡罗来纳州的犯罪率近年来上升,公共交通袭击频发,却因“改革”而未得到有效遏制。 那些法务人员在决策时,或许考虑了“康复优先”或“避免监禁过度”,但结果却是无辜生命的代价。他们不是无心之失,而是制度性失责。公众有权追问:如果不是你们的纵容,扎鲁茨卡是否还能活着回家?改革司法不能以牺牲受害者为代价,必须加强风险评估,杜绝惯犯的“特赦”。
第三,美国和西方的“政治正确”平权运动,该反思其扭曲后果
以小见大,这起事件暴露了更深层的社会毒瘤:美国和西方国家以“政治正确”之名的平权运动,已演变为对某些群体的特权释放和事实模糊,最终酿成不公。扎鲁茨卡的惨死被主流媒体集体“噤声”,而类似黑人乔治·弗洛伊德(George Floyd)2020年被警察制服身亡的事件,却被大肆宣传,甚至引发全国骚乱和“黑人的命也是命”(BLM)运动。 据统计,关联弗洛伊德的报道超过7万篇,而扎鲁茨卡案在主流媒体如CNN、NYT的覆盖寥寥无几,仅限于本地新闻。 为什么?因为前者符合“系统性种族主义”的叙事,后者涉及黑人袭击白人移民,可能“强化刻板印象”。
这种双重标准源于政治正确的极端化。在犯罪报道中,媒体故意模糊黑人犯罪率高的现实:数据显示,黑人虽占人口13%,却占暴力犯罪嫌疑人近50%。 但报道往往强调“贫困”或“精神健康”,回避种族因素,以免被指“种族主义”。更荒谬的是政策层面:如加州第47号提案(Prop 47),将950美元以下盗窃降为轻罪,本意减少监禁不公,却导致小额抢劫泛滥,黑人社区犯罪率不降反升。 一些城市甚至推行“不追责”政策,让罪犯逍遥法外,这不是平权,而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。
在教育和文化体系中,这种“特权”更显奇葩。学校课程必须强制添加“有色人种视角”,扭曲历史事实;好莱坞如迪士尼的《白雪公主》重制,竟让拉丁裔女演员Rachel Zegler饰演“皮肤雪白”的公主,引发种族争议,却被斥为“保守派攻击”。 这些要求表面上“包容”,实则给黑人和少数族裔释放特权,牺牲白人或多数群体的权益。结果呢?扎鲁茨卡这样的白人移民成了“可牺牲”的边缘人,而弗洛伊德事件被神话为“种族 martyr”,引发烧杀抢掠。
X平台(前Twitter)上,公众愤怒地指出这种媒体操纵:如果没有社交媒体,这起事件或许永无天日。 政治正确本为矫正历史不公,却已异化为“逆向歧视”,模糊真相、纵容犯罪,最终让无辜者付出代价。
结语:以小见大,唤醒公正之声
伊琳娜·扎鲁茨卡的鲜血,不仅染红了夏洛特的轻轨车厢,更警醒我们:罪犯的严惩、法务人员的问责,以及政治正确的反思,是重建公正社会的必经之路。这起事件虽小,却折射出西方社会的裂痕——当“平权”变成特权,当媒体选择性失声,真相便被扼杀。唯有直面事实、摒弃双标,美国才能真正守护每一位移民的“美国梦”。否则,更多扎鲁茨卡将倒在“正确”的阴影下。谁该负责?我们每个人,都该从反思开始。
评论0
暂时没有评论